top of page

1982年的老照片

說明

 

去年底(2022),我們收到了一個牛皮信封,裡頭有一封信,以及七、八個底片袋,裝著約六、七十張120正片。這封信,是來自一位光華雜誌的攝影記者,他在整理舊物時,找到多年前為光華人物拍攝李天祿老師時的一些底片,得知我們仍在繼續傳承著布袋戲,於是特地將這正片寄來給我們留存。


早期年代,劇團並沒有專職的行政,自然也沒有閒暇的人力可以記錄劇團的演出等活動。我們現在所留存1970S~1980S的照片,大多數都不是來自於劇團內部,而是由記者或是田調工作者等拍攝後,再洗成相片回贈,這其中,我們幾乎都沒有記下拍攝者的姓名來歷。因此,收到這批有著署名,有著拍攝緣由的正片,對我們來說,絕對是彌足珍貴。


接著,就讓我們透過這些照片,來跟大家聊聊那段屬於1982年的故事。


拍攝者:歐陽芷汀

掃描:五色鳥底片沖掃



 

亦宛然封箱後四年


  1978年的元宵節,亦宛然在演出結束後宣佈封箱,不再進行職業演出。二年後,李天祿也隨著次子李傳燦一家,從大龍峒老師府搬至北投清江路。這時的李天祿,六十歲,雖然已經不必為了演出四處奔波勞累,但多年前收授了幾個洋徒弟,使得他的名聲流傳到國外的偶戲界,因此,陸續有人慕名遠道而來向他拜師。

在那個封閉的七、八十年代,外國人少見,更別提竟然會有外國人特地跑來台灣學布袋戲。如此新鮮事,使李天祿成為媒體報導採訪的焦點,再加上他好客的個性,無論大小媒體皆一視同仁,所以他的退休生活,似乎也沒有那樣的清閒。

 

荏懶仔


法國人戴文生(Vincent Durand-Dastes),戴著銀框眼鏡,留著一頭長捲髮,有著斯文的外表,但卻不太愛洗澡,遇到了台灣的濕熱天氣,經常都是一身汗的出現在李天祿家中,也因此讓李天祿給取了個台語外號—「荏懶(lám-nuā)仔」,還笑著他就像濟公和尚。有趣的是,戴文生日後的碩士論文,還把濟公和尚的故事寫了進去。

當時就讀巴黎東方語言學院的戴文生,研究的是中國文學及中國文化,在李天祿到法國教學的時候,他是學員之一。隔年(1981),戴文生來台灣留學,在一切安頓好之後,便依著和李天祿的約定,到北投清江路繼續在法國未竟的布袋戲學習。



 

阿肯色州來的美國姑娘


  穆小珠(Margaret Moody),隔著戴文生一年後,從美國來到台灣跟著李天祿學習布袋戲。也許是來自相對保守的美國南部阿肯色州之故,穆小珠的個性中帶著些許東方人的恬靜特質,有外國人的爽朗活潑,但也不至於會讓人產生文化衝突的突兀感。

  穆小珠這一次來台灣,學了二年的布袋戲,回美國之後與她的友人Madeleine Beresford成立了Galapagos Puppet Theater(中文團名「如宛然」)。1989年,二人攜手來台,除了布袋戲的基本動作之外,也學習了西遊記中的幾段故事。現在穆小珠仍以margaret moody puppet之名,在美國繼續從事偶戲演出。















 

以床沿為走馬板

  
戴文生與穆小珠一前一後來到台灣,由於時間接近,年紀也相距不大,二人就經常相約來到李天祿北投家中。李天祿教學時最常運用的地方,就是他的臥室,但見李天祿盤腿坐在床上,床上放著一只行李箱,行李箱一攤開,滿滿的布袋戲偶排列有序地靜躺在內。李天祿隨手拿起了一、二尊,戲偶就彷如有生命般的在他掌中靈活了起來。

  二個洋徒弟分坐在地上,床的高度,恰巧能讓雙手停在合適演出的位置,而床沿則成了現成的走馬板。二人在李天祿彆腳的台式國語和豐富的肢體語言教導下,從請偶、亮相、走台、單打、雙打等基本動作,一路學習到各個角色的動作。














 






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